文化行旅
All
  • All
  • 文化行旅
  • 礦山故事
  • 人文記憶
  • 金瓜石
  • 九份
  • 水湳洞
latest

世界冠軍的秘密基地
──水湳洞裡的年輕人

也許,和黃懷萱同一世代的水湳洞裡的年輕人,雖然對於水湳洞的情感與過往的知識不像長輩那樣熟悉,嚴格來說,甚至有一種「集體失憶」的形像,他們不知道那些文史知識、不清楚歷史脈絡。不過,也許正因為對於這個地方,他們身上沒有背負過重的記憶,反而更能提出充滿想像力的建議。

水湳洞|礦山故事

九份——老街知性之旅

九份與金瓜石的礦脈不同,九份一再分叉的礦脈不適合像金瓜石那樣大規模的機具開採,反而是要靠著礦工們沿著分支的細脈,低伏著身體將金礦的原石挖出,樣樣依靠人力,且此地的礦工可因「三級包工法」受惠,使得九份人聲鼎沸。

九份|礦山故事

九份:坑道傳說

來到九份,穿過熱鬧的豎崎路與基山街,跟著下山的石階小路隨意亂走,十之八九最後都會接到輕便路,有天發現了一個小小的空地,空地內還有一個被圍住的坑洞口,上方有著斑駁的字跡,寫著——「五番坑」,拿起手機定位,對照一下google地圖,原來這裡是「五番坑紀念公園」。

九份|礦山故事

九份房屋拾遺

九份的地下有河流、地下水、還有採金挖出來的一百多個坑洞,地下就算不被掏空也要看基隆山的大石頭穩不穩,不穩的石頭無法打地基,房子就不能蓋太高。許多樑柱都是直接砌立在地上,而那些因為挖礦坑從地底掏出來的石頭,就被拿來蓋屋子,所以這裡曾經有許多的石頭屋。

九份|礦山故事

九份磅坑,夜之旅

除了茶坊,九份的店大多八點前收工打烊,垃圾車播放著「少女的祈禱」遠離之後,喧囂的基山街歸於平靜,剩下「燈紅茶綠」的豎崎路茶坊,此時,我們跟著礦工之子曾建文的夜遊才要開始。

九份|礦山故事
latest

兩次放下,一種幸福
──水湳洞裡的藝術家

兩次放下,原先回來水湳洞時那種「茫茫渺渺」的印象漸漸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清明的視野。隨著視野的拓展,阿諾看見水湳洞更久遠的歷史,同時也將看見水湳洞當下的社區需求。此時的林正文不只是藝術家,而是轉化成一個真正關心社區發展的創作者,他自己的生命史變遷與這份對於土地的承擔息息相關。也如他所自言:「因為喜歡這裡,回來這裡,你可以住在你喜歡的地方,做你想做的事情,對我來說,這樣就是一種很幸福的事情了。」

水湳洞|礦山故事

在九份,延續理念的人

時間退回到阿公過世的那一年,在靈堂前,阿公的離去,讓家族的人又重新凝聚了起來,長輩們討論起博物館的未來,曾譯嫻的腦海裡卻跳出一段畫面:那是她高中時與阿公在博物館頂樓泡茶的場景,那時的頂樓還沒加蓋,還有明敞的視野,一半山景,一半海景,兩人讚嘆著能夠住在九份真好時,阿公突然和她說:「妳以後讀完冊,愛欸記返來把這間博物館留下去……」十七歲的曾譯嫻當時根本沒把阿公的話放在心上,但這段話卻在守靈的夜晚,鮮明地出現在她的眼前,好像那是一個阿公與孫女之間的秘密約定。

九份|礦山故事

在九份,拼貼風景的人

訪談的場地正位於「輕便路」末段,遠離人聲鼎沸的老街,還能眺望到海面上的基隆嶼,是過去胡老師的工作室,最近剛有民宿與餐飲業者前來洽談,打算將這裡打造成一個結合藝術、餐飲、休憩的複合空間。胡達華對於有理念的年輕人非常信任,改建的過程中幾乎沒有什麼意見,只保留了一坪見方的舊有工作室空間,裡面放置一張工作桌,便足夠他一槌一釘地拼貼出九份的美好。長年從事五金貿易的他,一直到現在,都還不曾真正「退休」,也許,對他來說,「退休」是一種心態,面對人生的每分每秒,他都希望一切如釘,認真、用力地釘下每一刻,才能成就一幅美麗的圖畫。

九份|礦山故事

在九份,搶救記憶的人

賴志賢,九份鄉土館的主人,從小在九份長大,對老物有一份迷戀,認為每一個物件都藏著一個獨特的故事,而每一個獨特的故事都可以投射出一個已然消逝的時代。他先是從石頭撿起,從溪邊撿到海邊,從台灣頭找到台灣尾,偶爾遇見家鄉的文物,那種感覺就像他鄉遇故人,心情特別興奮。收藏過程中則常有一些文物已然殘缺或破損,進而必須試著嘗試修復,修復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想法,便跨越了那條界線,成為某種「創作」。漫長的「撿物史」裡,賴志賢從撿拾者成為收藏者,收藏者成為修復者,那天,我們遇見他時,他則是一位創作者。

九份|礦山故事

在九份,等待光影的人

曾在基隆念書的PACO對於九份並不陌生,年輕時也曾騎車上山夜遊,但青春正如同夜色中疾駛的摩托車,呼嘯而過,未曾留意夜色與夜色中的風景。2011年3月的某一個早晨,PACO來到九份,約莫七點,日光尚未全然醒轉,光與影都還在尋找各自的位置,溫差轉動,雲霧一波波地從海上湧起,像是從海底深處延伸而來的浪,漸漸地從遠方淹沒而來,那態勢絕非侵略,而是一種保護,好像要保留住這座曾經繁盛一時的黃金之城的榮光。正是這個景色,讓PACO決定留在這座面海的山城。

九份|礦山故事

在九份,談論因果的人

和所有同世代的九份人類似,廖建芳從13歲就離開九份討生活了,從學徒做起,腳踏車、機車都學過,最後落腳營造業,趕上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19歲就前往中國發展,堪稱最年輕的師傅,傳授當地人「台灣經驗」。38歲時,為了陪伴雙親,也希望能夠多花些時間陪自己的孩子成長,廖建芳毅然決然回到九份,和父親一起經營這間茶館,甚至傳承了父親對於命理的研究,從一位門外漢,搖身一變成為一位能夠談因論果的命理師。

九份|礦山故事

在九份,追尋夢想的人

當傳統定義下的九份年輕人都選擇在外地落地生根,卻有另外一群年輕人選擇在此地生活,追尋自己與九份的未來,林子軒便是其中之一。現年24歲的他,19歲時就奪得素有「咖啡拉花世界盃」之稱的”Coffee Fest World Latte Art Tokyo”冠軍,來自單親家庭,沒有顯赫的家世或學歷,憑著自己對於咖啡的熱情,加上將近十年的苦練,古人是「十年磨一劍」,他則是「十年泡一杯」。

九份|礦山故事

尋水記——濂洞小旅行

水湳洞的自來水位於貢寮自來水廠輸送管的末端,常遇水壓不足,在地居民仍舊維持取用山泉水的習慣,不過水湳洞的山泉水並不是每一處的水源都可以飲用,比如黃金瀑布下的九份溪,因岩石中的重金屬關係,水質不適合飲用。

水湳洞|礦山故事

尋洞記——水湳洞古地名初探

水金九地區的「水湳洞」在日治時期與金瓜石的礦場同屬一家公司管理,所以許多資料都是連結在一起,許多因著過往採礦事業而留存的地景也互有關聯,因此在一般觀光介紹的文章中常常會與金瓜石一同介紹而少了一些屬於水湳洞自身的歷史文化脈絡。

水湳洞|礦山故事

山口洋子奶奶與時雨中學

來自日本的畠中明男爺爺以及山口洋子奶奶,重返金瓜石尋找他們小時候在臺生活的記憶,雖然礦山的景色有些變化,但能再次走在聚落中,看著老照片裡的金瓜石笑談著回憶,他們都覺得很滿足。

九份|金瓜石|礦山故事

山城記憶・五號路44號

在金瓜石時雨中學下方,有一處由三條平行排列的日式建築所組成的宿舍區,俗稱三爪(列)厝,在日治時期提供給日本監工居住的宿舍,民國時期亦有臺金公司職員居住於此。三爪厝房子大多已改建,僅存少數仍可見到日式建築的樣貌。

金瓜石|礦山故事 | 人文記憶

山城記憶・祈堂街新店仔

金瓜石祈堂路路口曾有一家「金德發商號」,販賣各式各樣食品、雜貨、生鮮蔬果等等,曾參與經營的董貴菊女士憶及,金德發雖然是店名,但街坊鄰居都稱「新店仔」,從阿公開始歷經三代至民國101年止,約有百年時間。

金瓜石|礦山故事 | 人文記憶
latest

我賣的不是茶葉蛋,是人生。
──水湳洞裡的女性生命史

王律阿嬤的人生也是從「買賣」開始的。在過去重男輕女的時代裡,小女孩常被「送」給親戚朋友當養女,那樣的「送」當然有減少原生家庭經濟負擔的用意,也是台灣傳統社會中人力重新配置的庶民文化,送養的人通常會獲得一筆費用,說是買賣或許有些言重,但在過去的時代裡,這種資源的互換相當常見,那是人與人之間必須有一定的信任感,才能建立起來的文化。

水湳洞|礦山故事

拜訪九份「金礦博物館」

基山街輕便路有一個通往「九份金礦博物館」的標誌,循著路往前走,前方有一個獨立的民宅,民宅上貼著「九份金礦博物館」,這是礦工曾水池先生的遺產。

九份|礦山故事
latest

李桂春與她的快樂夥伴
──水湳洞裡的社群互動

「讓人感覺快樂」這件事也許不只是她成功的秘訣,更是李桂春在這座小小山城中最大的願望。也是因為懷抱著這樣單純的願望,李桂春從一位照顧人的外在的美容師,彷彿也成為了照顧人內在的心理師。客人帶著各自曲折人生故事走進這間桃紅色的小小美容院,一兩個小時之後,走出店裡,內在與外在都「美美的」,深吸一口水湳洞獨特的混合著山海氣息的空氣,好像又有力量可以與自己寂寞的心事相處。

水湳洞|礦山故事

水湳洞——藝術家的遊樂園

80年代,有一群藝術家被九份的美景吸引來到封礦後空蕩的村落從事藝術工作,九份的繁華使得一些藝術家將原本九份的家改為民宿,創作的工作室則遷往水湳洞,究竟水湳洞有什麼特質引人入勝呢?我們試著用藝術家的眼光來觀察一下。

水湳洞|礦山故事

水湳洞背包客地圖

水湳洞是許多背包客喜歡來的地方,一方面它位於環臺灣島北部濱海公路的住宿落腳點,另一方面此地背山面海又沒有九份的喧譁,是許多不以環島為目的而喜歡享受獨行快樂的背包客的好選擇。

水湳洞|礦山故事

水湳洞藝術新貌

水湳洞有一群藝術家聚集在此,他們將臺金公司的舊戲臺改造成了在地的美術館,並同步成立了「臺灣類博物館發展協會」等非營利組織,他們將水湳洞當成一個天然的博物館,並與水湳洞當地的社區發展協會一起努力,將此地打造為具有文化質感與歷史脈絡的地區,因著他們努力,水湳洞有了一些新地標。

水湳洞|礦山故事
latest

海邊的百年柑仔店
──水湳洞裡的另一種生活

一直到漁獲量銳減的這幾年,李文龍有時間還是會出海,這時候已經不是為了生計,更多的時候是想念海上的風景。「有時候在海上待太久,回陸上會不習慣睡不著欸!」李文龍笑著說。海上的空間感與陸上大不相同,水面輕搖時,好像有一種溫柔感油然而生,夜晚時星空彷彿離得特別近,那些陸地上的煩惱與憂慮好像都可以先暫且留在陸地上,出海捕漁於是成為了一種逸離現實的途徑,補的不再只是魚,還包括一種放鬆的心情。

水湳洞|礦山故事
latest

畫一個理想的家
──水湳洞裡的新住民

第一次見面,與其說他長得像藝術家,倒不如說他有一種認真專注的氣質,看著你說話時,總是微微皺著眉頭,像是把你的話語當作一塊材料,仔細端詳所有可能的涵義。但他的確不是那種隨意高談闊論的藝術家,沒有滿口的專業術語,也沒有口若懸河地自我推銷,不到沉默寡言的地步,但是你可以清楚感受到,他是那種「做事的人」,迷戀那些能夠透過自己雙手創造出來的事物。

水湳洞|礦山故事

礦山之光・顏雲年

臺灣五大家族之一的「基隆顏家」,在1970年代礦業沒落之後,就逐漸淡出臺灣的政經界。這幾年顏家的後代,一青妙女士出版了一系列記憶中的臺日情縁故事,讓小編也忍不住要介紹一下她口中的曾祖父,礦山之光-顏雲年先生。

礦山故事

礦山生活・採草藥煉丹

咦!這兩張照片中有些人抬著神轎、還有人敲鑼,這是廟會活動嗎?

礦山故事

礦山生活・金瓜石醫院

佇立的石造基座,曾經撐起金瓜石醫院,見證許多人的悲喜苦樂,在它身上也發生了無數變化。

金瓜石|礦山故事
latest

繫上那條隱形的線
──水湳洞裡的孩子

「我希望我們可以給孩子飛出去看外面的世界的能力,同時也能學會不忘記家鄉的能力。」淑娟老師如此說道。是的,「不忘記」也是一種能力,因為「忘記」多麼輕易,「四界蛇發想屋」就像是雅慧老師與淑娟老師繫在這些孩子身上的那條隱形的線,未來他們的人生不管飛到多遠的地方,發生了什麼困難的事,都還有這樣一條線能夠保護著他們,讓他們不致墜落。

水湳洞|礦山故事

金瓜石的輝煌與沈寂

金瓜石在日本人經營之前,僅在本山礦床露頭周圍進行零星開採。直到1897年,取得採礦權的田中長兵衛(田中組)採用有系統、計畫性的經營方式開採金瓜石,並引進了當時最先進的製煉技術與設備。1905年發現硫砷銅礦,由此轉為金銅礦生產,並在水湳洞建設乾式製煉廠,處理含金硫砷銅礦。

金瓜石|礦山故事

長河淌淌,爍爍流金

聽過基隆河淘金故事的人可能不少,但看過當年景象的人應該就不多了。首位美國駐臺領事達飛聲(James W.Davidson)應該就是少數的歷史見證者。

礦山故事

陳博文先生與金瓜石醫院旁石階

金瓜石地區過去有許多日式屋舍,通常作為公司職員及眷屬宿舍,齊整的格局、黑瓦、地上一層平房等等是其特色。

金瓜石|礦山故事

高城初子與四連棟

2007年4月,快要80歲的高城初子和一群臺灣老朋友來到金瓜石,看到四連棟日式宿舍時驚呼:「我家變成博物館了!」。

礦山故事
latest

黑屋頂上永遠的少年
──水湳洞裡的建築工法

這兩年,未婚的他,在社區內外東奔西跑,更有活力了,因為他連擲五個聖杯,連莊擔任社區內媽祖廟的「爐主」,張國峯那份從少年開始,就樂於服務眾人的心,不只鄰居們感受到了,連媽祖都看在眼底,讓他一躍成為連神明都指定要他服務的人。張國峯說,他有一個心願,要在任期內,安排十八個陣頭與媽祖一同出巡遶境,那說話時的認真模樣,像極了一個總是與整個世界肝膽相照的少年,說完後又開懷大笑,好像願望已經完成了一半。

水湳洞|礦山故事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22450 新北市瑞芳區金瓜石金光路8號 TEL (02) 2496 2800 FAX (02) 2496 2820

© 2017 水金九文化行旅 Travel and Explore in mining stories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 by Onion.